阿斯巴甜被列为二类致癌物,它真的很危险吗?

2023.7.17 天涯杂谈 995

远离阿斯巴甜无论如何都是明智的选择,但对于一直都在食用代糖的人们,也不必因为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而产生过多的忧虑。

撰文 | 王晨光(生物学博士、前协和医学院教授)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 联合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全球使用最多的代糖产品“阿斯巴甜”归入“可能对人类致癌 (IARC 2B组) ”的类别。

早在报告发布前,世卫把阿斯巴甜列为致癌物的风传就已经如一道飓风刮向了代糖食品加工行业。是什么原因导致阿斯巴甜从“甜蜜天使”到“致癌恶魔”的瞬间转变?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究竟如何?

阿斯巴甜被列为二类致癌物,它真的很危险吗?

科学而谨慎的上市前评估

在进一步揭示阿斯巴甜的真面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开头提到的WHO、JECFA和IARC这几个组织和机构。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和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他们在不同领域承担着相关的任务和责任。

刚经历三年新冠疫情的人们对WHO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WHO作为联合国的机构之一,致力于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其目标是领导和协调全球卫生政策,并确保所有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

JECFA是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设立的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评估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和兽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该机构提供科学评估意见,并制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IARC是WHO下属的一个专业分支机构,致力于研究癌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IARC评估不同物质和因素对人类致癌风险的证据,并发布关于致癌物质的分类和评估报告。

三个机构工作重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阿斯巴甜涉及到的问题,IARC专家评估收集到的证据,对其致癌级别进行分类;JECFA同样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估,确立其安全标准或对现有标准做出调整。

然后我们来认识一下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甜味剂,甜度是糖的 150-200 倍。上世纪科学界逐渐认识到糖对健康的危害,寻找糖类替代品(代糖)成了科学界和食品工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阿斯巴甜于 1965年被发现,并最终于1981年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在美国上市,成功进入食品加工市场。

不同代糖的作用不一,阿斯巴甜大量被使用在饮料中,它在制药行业中有时也作为口服药的调味剂;但因为其热不稳定的特点,阿斯巴甜在需要高温加工的烘焙类食品中很少使用。

阿斯巴甜上市已经40多年,为什么当前又提及其安全性?是因为当年上市前阿斯巴甜没有经过严格的毒理学研究?抑或是监管机构没有很好地履行审理和监管责任?实际上这些猜测都不成立,从历史记录看,当年阿斯巴甜上市前的评估过程是科学而谨慎的。

阿斯巴甜在1975年首次由JECFA进行安全性评估。但首次评估会议并未得出结论,因为缺乏阿斯巴甜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二酮哌嗪的安全性数据。次年,JECFA再次审议这一问题,认定资料仍然不够完整,要求申报方进一步提供二酮哌嗪的安全性数据。1977年,新提交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的数据表明,二酮哌嗪并不构成健康风险。

至此,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得到充分证明,但这只是完成了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进入市场的第一步。JECFA的职责不仅在于评估其安全性,还需要在安全性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一种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该委员会要求申报方提供经过验证的数据,来保证毒理学数据的有效性。又两年后,JECFA终于收到验证毒理学数据的证据,并予以接受。1980年,JECFA系统评估了多项基于动物的体内安全性研究和几项人体研究,最终确定了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为每公斤体重0-40毫克,其代谢产物二酮哌嗪的ADI为0-7.5毫克/公斤体重。

自此,各国食品监管部门得以参照上述规定给出本国的安全使用限量。在美国,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受到食药监局(FDA)的监管,FDA 将阿斯巴甜的ADI设定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欧盟负责监管食品添加剂的机构则将阿斯巴甜的 ADI 定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如何理解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换个接地气的说法:如果一个人整天不喝水、只喝含阿斯巴甜的代糖饮料,每天的阿斯巴甜摄入量大约为每公斤体重8-9毫克,还不到建议上限的1/5;或者是一位大致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要喝30多罐含阿斯巴甜的饮料才能达到规定的摄入上限。

尚无确切的阿斯巴甜致癌证据

阿斯巴甜致癌的说法并非近年来才有,这种担忧从其上市之日就一直存在。涉及到癌症风险的早期证据来自于意大利科学家用大鼠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巴甜可能会增加患某些血液相关癌症(白血病和淋巴瘤)的风险。但这一结果并未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而且和基于人群的癌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综合所有证据基础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给出了各自的结论。美国FDA认为,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量是安全的,不构成健康风险;欧洲食品安全局也没有采信阿斯巴甜增加患白血病、脑肿瘤或多种癌症的风险的证据。尽管对阿斯巴甜致癌性的研究仍在继续,但这些机构一致认为,迄今为止所做的研究尚未发现确切证据证明其致癌性。

作为代糖之一,阿斯巴甜并不是第一个被质疑有致癌效果的。阿斯巴甜上市前的其它代糖产品很早就经历了被质疑甚至禁用的过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更早上市的糖精和甜蜜素作为代糖被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历史。

糖精是所有代糖中历史最悠久的,19世纪末就进入食品加工业。上世纪70年代,有研究发现糖精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这项研究中,小鼠被喂食相当于人每天喝几百罐含糖精饮料的量,发现小鼠膀胱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基于这些证据,加拿大迅速禁止了糖精作为饮食添加剂的使用,随后FDA也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糖精。但禁令引发了民众、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不满。不久,FDA做出妥协,取消禁令,取而代之的是让食品加工业者增加“糖精可能致癌”的标识。

随后的多项研究证实糖精与癌症(包括膀胱癌)之间没有关联,正常摄入量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大量摄入糖精引起的急性出血、肝肾损伤、以及诱发膀胱癌等健康风险,在人体试验中也未发现。最终,在证据的基础上,糖精被从疑似致癌物名单中去除,FDA也正式撤回了糖精禁令,并在2000年废除了糖精产品加注健康警告的法令。

甜蜜素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添加到饮料中,上市后的命运和糖精差不多,也有研究发现其有导致膀胱癌的效果。基于这些研究,美国禁止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随后加拿大、英国和日本也纷纷跟进,禁用至今。尽管后来对这些实验数据的审查和对其它数据的评估使科学家得出甜蜜素不会致癌的结论,但它在美国依然未能获得重新上市的批准。中国是全球可以使用甜蜜素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一。

2019年,糖精和甜蜜素的命运终于落到了阿斯巴甜的头上。这一年,由来自 18 个国家的 29 名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小组,将阿斯巴甜列为2020-2024年度IARC专项审查的高度优先事项。

是哪些证据促使了这种转变?

阿斯巴甜进入胃肠道后会被水解和吸收。水解过程产生甲醇、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肝脏是代谢甲醇的脏器,甲醇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首先在肝脏中被氧化为甲醛,然后再继续被氧化生成甲酸。而甲醇、甲醛和甲酸对肝脏均有毒性。

新近多项研究重新评估了阿斯巴甜的致癌能力。一项针对小鼠的研究发现,孕期母鼠摄入阿斯巴甜会增加幼鼠患癌症的风险。法国最近一项基于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称,食用阿斯巴甜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并且是包括几乎所有癌症: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口腔癌、咽喉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淋巴瘤、骨髓瘤等。

正是这些研究促使了WHO相关机构重新审视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但这仅仅是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评估的一部分证据,可以说是很少的一点证据,更多证据显示的是阿斯巴甜并没有这些致癌风险。而且,上述证据难以直接说明阿斯巴甜致癌。

首先,很多食物在胃肠道也被分解为甲醇,微量的甲醇进入人体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推测难以建立起阿斯巴甜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其次,不限肿瘤类型的致癌风险也无法建立阿斯巴甜和癌症发生的直接关系,正如糖类不直接诱发癌症,但甜食摄入过多引发肥胖,由此和癌症发生关联——这更多是生活习惯的综合影响,而非饮食中的单一成分所致。

相反的研究证据比比皆是。如美国癌症研究所(NCI)于2006年开展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50万美国退休人员的饮食习惯并对这些人进行了超过5年的随访,然后重点比较经常喝四种含阿斯巴甜饮料的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并和其他人群作对比。研究发现,摄入较多含阿斯巴甜的饮料与淋巴瘤、白血病或脑瘤的发生无关。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癌症发生是个长期的过程,5年可能不足以看出区别;但2013年,一项针对过去10多年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进行的荟萃分析,也得到了与NCI那项研究一致的结论。

2类致癌物有多可怕?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IARC对致癌物是如何分类的。

第1类致癌物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被列入这一类别的有大气污染、紫外线、黄曲霉素、石棉、六价铬、甲醛、酒精饮料、烟草、槟榔等。

第2类为疑似致癌物,又细分为2A和2B。2A类致癌物指的是致癌可能性高,证据限于动物体内研究,无人体数据支持,只是对人体有理论上的致癌性的物品,如红肉和加工肉食等;2B类致癌物,即本次阿斯巴甜被划归的阵营,指的是致癌证据很有限,即使在动物体内,证据也不够充分或者数据不一致的物品,列入这类的东西包括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柴油和汽油等。

第3和第4类属于缺乏证据支持有致癌性或者明确没有致癌性的物质,在此不讨论。

关于阿斯巴甜致癌性的研究,就算是针对动物的数据也存在着很大分歧。基于此,笔者认为报告把阿斯巴甜列入2B类,和咖啡、泡菜等归为一类是非常合理的。

对一种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东西如何取舍?简言之,平衡风险和收益。我们不会因为红肉被列为2A类致癌物而不吃它,也不会因咖啡被列入2B类致癌物而放弃饮用它,更不会因辐射被列为2B类致癌物而放弃使用手机。

5月中旬WHO发布指南指出代糖的问题,重点建议不要通过代糖饮食控制体重;代糖还有其它潜在的健康风险。但代糖并非一无是处,对甜味的喜爱是人类在漫长进化史中写在基因里的。在物资相对丰富的今天,通过食物摄取的热量超出消耗,由此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等。但人类对甜味的(心理上)的追求并不因为生理上对热量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停止。如果实在忍不住甜味的诱惑,适量食用代糖饮料和食品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尤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跟WHO发布的指南建议并不矛盾。

反过来说,即便阿斯巴甜未被列入2类致癌物,我们也不能放任饮用含代糖的饮料。因为含代糖的饮料和含糖饮料一样,甜味都会增加饥饿感,从而让人过度饮食,导致体重增加。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阿斯巴甜还存在其它的健康风险,如前文所述。

不管阿斯巴甜是否被列为“对人类可能的致癌物”,为了健康,最好当然是放弃代糖;而对于那些一直以来都在食用代糖的人们,也不必因为阿斯巴甜被列入2类致癌物而产生过多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https://cdn.who.int/media/docs/default-source/nutrition-and-food-safety/july-13-final-summary-of-findings-aspartame.pdf?sfvrsn=a531e2c1_5&download=true
[2] https://eh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0-021-00725-y
[3] IARC Monographs Priorities Group. Advisory Group recommendations on priorities for the IARC Monographs. Lancet Oncology 2019; 20(6):763–764.
[4]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diet/artificial-sweeteners-fact-sheet
[5]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wp-content/uploads/2023/06/Meeting134-QA-June2023.pdf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