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四):解名字与送绰号

2021.7.16 天涯杂谈 343

毛泽东擅长给下属解名字,有时还给他们起名字、送绰号。这是一种领导艺术。

古人说,名不正,言不顺,人的名字,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传说古代圣人周公能够解梦,当代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则善解名字。毛泽东不但擅长解名字,有时还给下属起名字、送绰号。

毛泽东的故事(四):解名字与送绰号

张金言——金口玉言

1926年9月,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学员临近毕业,毛泽东组织学员去海陆丰参观,还亲自带队。学员张金言担任卫生员,带了一些常备药品,如仁丹、十滴水和外伤用品等。大家乘船前往海陆丰,船小风浪大,颠簸得厉害,不少学员晕船呕吐。小张强忍着晕船之苦,照顾大家。下船后,毛泽东亲切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张说:“我叫张金言。”“是那几个字啊?”“金子的金,言语的言。”“啊,金口玉言哪!”毛泽东笑了,小张也笑了。毛泽东又问:“你学过医吗?”小张说:“没学过。”又问起小张的出身、职业,当得知小张出是小学教师出身,还种过地,毛泽东赞扬说:“你卫生员当得不错嘛!”张金言,后改名张明远,农讲所毕业后发动领导玉田暴动,建国后,曾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王恩清——恩人仇人要分清

1934年3月,小战士王恩清,给身负重伤的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当警卫员。一天,王稼祥让恩清给毛泽东送信,毛泽东问恩清叫什么名字,恩清说:“王恩清。”毛泽东笑着说:“是恩人的恩,清楚的清吗?”恩清点头回答:“是。”毛泽东说:“好哇!谁是恩人,谁是仇人,你都清楚吗?”毛泽东风趣地说。

许世友——世界之友

1935年8月,草地行军的时候,红四军军长许世友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紧紧地握着他的手问:“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看见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许世友立即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家谱是仕字辈,叫仕友,后来改为红军战士的‘士’。主席,你看,我这个‘士’字改得好不好?”毛泽东说:“我们商量一番,是否再改个字?”毛泽东示意许军长坐下来,接着说:“你看,把‘士’字改成世界的‘世’字好不好?这个字一改,你就成为世界之友了!我们红军战士,不但要事事处处想到全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毛泽东说完,哈哈大笑。许世友给毛泽敬了个礼,说:“谢谢主席!”

何长工——为革命扛长工

大革命失败,身在武汉的毛泽东,代管湖南省委。他给何长工、蔡协民、欧阳健等同志一一分派工作任务后,建议大家为安全起见,改一下自己的名字。蔡协民说:“我的名字就是农民协会的意思,舍不得改。还是何坤的名字要改一下,最好用“工”字,我们二人可以工农联盟吗。”当时,何长工的名字叫何坤。毛泽东深表赞成,说:那好嘛!何坤同志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长工吧!从此,我就一直叫这个名字。后来,毛泽东又解读“何长工”这个名字,说:“何长工,为革命扛长工,什么担子都挑起来。”的确如此。初上井冈山,毛泽东任何长工为当地武装王佐部的党代表,负责改造这支部队;又派何长工冒险下山,与湖南省委联络;着名的“朱毛会师”,何长工从中牵线联络,功不可没;1929年初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何长工又作二十八团党代表,负留守之责……

方志诚与方志纯

1937年,坚持领导赣东北三年游击战争的方志敏堂弟方志纯,来到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方志纯陪毛泽东在延河边散步,毛泽东问:“听说,赣东北有个叫方志诚的在坚持打游击,是你家什么人吗?”方志纯说,自从1933年离开赣东北时,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毛泽东想了想,肯定地说:“有,肯定有这个人。据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同志报告说,赣东北有以方志诚的名字出的布告,国民党地方政府有捉拿方志诚的通缉令。”全国解放后,在江西省委工作的方志纯,偶遇倪南山。倪是红军北上抗日后,一直到解放,始终在赣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老同志,方志纯问他:你们的领导中,有个叫方志诚的同志吗?倪南山说没有。方志纯把当年毛泽东跟他谈的事说了。倪南山想了想,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说:“啊,有,有,有!有个方志诚,就是你啊!”倪南山解释说:“当时,为了迷惑敌人,为了联系群众,我们就用你的名义出了一些布告。因为只知道你的名字是这个音,不知道到底是哪三个字,结果把方志纯,写成了方志诚。”

王平改名,毛主席批准

王平原名王惟允,1930年参加红军后,在八军二纵队机关枪连文书。连长余均是广东人,每次叫他时,都喊“王翁翁”,大家听了就笑。于是,余连长和王平商量,就改了一个好叫的名字王明。这是王平第一次改名。1936年6月,王平到红军大学一科学习。同学们因他的名字与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重名,经常拿他开玩笑。王平毕业,被任命为陕北红二十七军政委。上任前,他与时任红军大学教师的张爱萍商量改名,张爱萍建议改为“王平”。随后,与红二十七军军长贺晋年一起,去见毛泽东。王平提出改名的想法。毛泽东说:“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吗,国际代表嘛!”王平不好意思说:“正因为这个,别人才拿我开玩笑。”毛泽东说:“那好吧!”当即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命令:贺晋年任红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毛泽东”。这王平第二次改名字,这个名字是张爱萍给我起的,毛泽东亲自批准的。毛泽东的亲笔命令,王平一直保存着,存放在自己的皮包里。抗战时期,在冀中过唐河时,突遇河水陡涨,这纸珍贵的命令,连同皮包被水泡坏了。

杨大毛名字的由来

瑞金沙洲坝农民杨大毛的名字,是毛泽东给他起的。1934年初夏的一个傍晚,毛主席吃过晚饭,带着儿子毛毛散步。在大樟树下,碰到杨大毛的妈妈,也带着孩子在树底下石板上玩。毛主席用手抚着孩子的头说:“叫什么名字?”杨大毛的妈妈说:“叫发生。”毛泽东让两个孩子比比个头,看发生比毛毛高一点,说:“让他叫大毛吧。”从此,杨大毛就有了这个名字。

小老头与带刺的玫瑰

除了给人起名字,毛泽东还喜欢给人送个绰号。张坤柳在红一军团任宣传员,演戏时却经常扮演老头,被毛泽东叫“小老头”。领导东江根据地,曾任红十一军军长兼政委的古大存,为人正直,刚直不阿。延安整风中,古大存主动批评自我批评,分清路线是非,毛泽东在多次在公开场合和会议上称赞古大存是“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模范党员”等。“带刺的红玫瑰”,成了古大存的名号。

王观澜飞了起来

王观澜1929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因反对王明的宗派主义,就被污蔑为“托派分子”,这个恶名一直背到1938年。这期间,毛泽东一直重视和大胆使用王观澜,称王观澜是一个“改造好了的知识分子”。王观澜则说,自己是毛主席身边备用的一颗手榴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长征过草地时,王观澜负责筹粮工作,毛泽东给王观澜送来一双新布鞋。后来,王观澜说:“我同毛主席的脚一般大,长征时我穿上他送给的鞋子,象坐上飞机一样,走起路来特别轻快。”

张宗逊——姜太公的老乡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离开水口,开往遂川大汾,准备上井冈山。当时,起义失利,曾任师长的余洒度、团长的苏先俊等领导干部,先后离队。留下来的同志,虽信任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但对革命前途也不免忧心忡忡。毛泽东把特务连连长张宗逊叫过来,用帽子垫在田埂上,让张连长坐到他身边,随后和蔼地聊了起来。毛泽东问张连长是什么地方人,张说是渭南人。毛泽东说:“啊,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接着又说:“我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有不少陕西省籍的学生。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武装斗争一定要和农民运动相结合,把农民武装起来。中国有广大的弄准,众多的农民,只要把他们动员起来,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张连长心中豁亮,坚定了立足井冈山、在湘赣边开展武装割据的决心。

毛泽东喜读三国,又被指战员誉为“红军中的诸葛亮”。在善解名字,送人名号这一点上,确与诸葛孔明有相似之处。三国中,诸葛亮称关公为“髯”,载于三国志,髯即大胡子,后代称关公“美髯公”,或源于此;诸葛亮称赵云“一身是胆”,也见诸史书。其实,智慧的领导,不分古今,送名号与盛誉,是鼓舞下属的激励之道。如诸葛亮说关公“髯之超群绝伦”,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执行力、创造力。毛泽东称何长工“为革命扛长工”的话,让何时刻铭记着为革命牺牲、为人民服务的教诲。一句“姜太公的老乡”,令连长张宗逊肃然起敬畏之心,用更高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用更高的追求来提升自己。开国元勋、一代名将的素养,就在这名与号的悄然强化之中,得到了沉淀和熏染。

评论

昵称*

邮箱*

网址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