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铭升个人网站博客
热点评论│人生感悟│技术分享

毛泽东的故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酷爱读书,喜欢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毛泽东最好的写照。毛泽东一生读书不辍,岂止万卷;仅长征就走了两万五千里,又何止行程万里。毛泽东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提高修养,通过旅行了解社会、积累经验。我们看几则毛泽东学生时代读书、旅行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万二千字的批注

学生时期,毛泽东写了很多笔记,有在课堂上写的,有自学写的,有他和友人的来往记录,有书信和诗。内容丰富,有若干本,字写得很密,改动很多。当今留下了两份毛泽东珍贵笔记,一份是在第一师范学校课堂学习笔记《讲堂录》,一份是毛泽东对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注。毛泽东在《一个共产党人的由来》中说道: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按,蔡元培译著指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是杨昌济老师讲伦理学使用的教材。毛泽东在这本书上所做的批注,有12000字。毛泽东读书爱加批注、打记号的习惯,是从学生时期养成的,每本书看下来他都打记号。他认为好的,就写上自己的感受,不妥的,就批上自己的看法。由于习惯,别人的书看了,也加批注,最后不好意思地向原书的主人道歉。

一个大网篮

毛泽东读书、记笔记,还把读书笔记积攒起来,朋友之间进行交流。1915年,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的罗章龙,与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成为好朋友。罗章龙回忆,毛泽东写有大量的笔记,都放在一个大网篮里。他们见面谈话时,也将彼此的笔记诗文交换着看。毛泽东看罗章龙的笔记,有好的内容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来,看到不以为然的就在下次交谈中提出来讨论。毛泽东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从来不是泛泛而谈。他看书提出的问题很多,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做学问很扎实,很认真。

遍游古迹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不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的一介书生,而是一个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时代青年。他通过旅行,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到过许多地方。长沙附近有个拖船埠,那里有个禹王碑,传说禹王曾在此拖过船。毛泽东说,大禹是个劳动人民,对他怀有好感。还去过玉笥山屈原故居、纪念汉代贾谊的太平老街贾太傅祠、唐代杜甫曾住过的岳麓山崇德寺、宋代辛弃疾练兵之处的飞虎营所在的营盘街,以及清代王夫之家乡等。长沙郊区妙高峰,是当年太平天国将领萧朝贵带领军队攻打长沙的地方,毛泽东也去参观过。他说,我们要向前代英雄人物学习,使自己思想丰富、意志坚定起来。

卖春联游衡山

毛泽东和在长沙广益中学读书的柳直荀是好朋友。一年寒假,毛泽东打算和柳直荀游衡山,没有钱,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毛泽东同志写春联,柳直荀同志去卖。两个人游完衡山回来,还剩几吊钱。

徒步走湖南

寒假有卖春联游衡山之举,暑期则有徒步走湖南之行。毛泽东在《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说:

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现在湖南旅行一试。一个叫萧瑜的学生与我同行。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最明白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

游魏都,作诗纪行

1918年8月,毛泽东率领新民学会会员20余人,从长沙坐火车去北京,交涉留法勤工俭学事宜。火车到河南郾城县,因沙河涨水,在漯河车站住宿一夜。第二天,毛泽东带着陈绍休和罗章龙,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了一两天。毛泽东对许昌很感兴趣,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他建议去看看,三人步行到郊外,凭吊魏都旧墟,并作诗纪行。

俗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欣赏毛泽东那洋洋洒洒、大气磅礴之文章的时候,更清楚这是他从不断读书积淀和熏陶出来的。俗语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当我们钦羡毛泽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领导智慧时,更能体会到他的能力和经验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中锻炼和提升的。

赞(2)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桂启洪个人网站 » 毛泽东的故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