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铭升个人网站博客
热点评论│人生感悟│技术分享

雷锋活着会怎样?——纪念毛主席诞辰126周年

“党史博采”公众号前几天刊登了一篇题为《开国中将,任工程兵装甲兵政委时发现雷锋王杰等典型,却按副兵团职待遇离休》的文章,读罢令笔者嘘唏不已。前些年,好事者热衷于炒作“鲁迅活着会怎样”。而雷锋因公殉职时年仅22岁,笔者突发奇想,“雷锋活着会怎样呢?”

从“鲁迅活着会怎样”说起

1945年,周恩来同志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评价说:“鲁迅的许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时,他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1966年7月毛主席在给江青的那封信中,将“我们”进一步换成了“我”——“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这远不仅仅是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恭敬之辞。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毛主席生于1893年,相差12岁,但两人都是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如那个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一样,两人都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中去了。

早生12年,鲁迅先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彷徨”与“呐喊”。然而,他奋不顾身擎起的文化革命的大旗,终于唤醒了无数青年。从这个角度来讲,鲁迅先生与毛主席也的确存在着一种师生关系。

1937年10月19日延安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毛主席说,“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71年11月20日,毛主席同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党政负责人谈话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泽东1938年在鲁艺讲话

毛泽东1938年在鲁艺讲话

毛主席自始至终真诚地把鲁迅先生当作自己的老师。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毛主席从《鲁迅全集》中找出《答北斗杂志社问》,列入整风学习的文件;直到1972年,毛主席仍在认真研读《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在最后的几年岁月里,遭到了上海的教条主义者们的诘难,鲁迅先生曾悲愤地表示,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他们又岂是马克思主义?

让鲁迅先生欣慰的是,“山沟沟里出的马列主义”率领红军完成了长征的壮举,他不吝言辞地赞美道,“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在1930年3月2日的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的演讲语惊四座。他一开始就说:“‘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他已经陆续开罪了许多新文化运动中曾经的战友,不怕开罪于新的战友。他认为有必要对思想斗争的历史进行反思,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是第一位的问题。对作家来讲,他强调的是现实体验和大众意识。他所针对的正是那些形形色色的论敌所表现出来的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党员的优越感……

鲁迅在左联

鲁迅在左联

“‘左翼’很容易成为‘右翼’”——这体现出鲁迅先生的敏锐与深邃,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在验证鲁迅先生的预判,这又何尝不是对继续革命思想的生动现实的诠释呢?所以,毛主席说鲁迅先生与自己的心是相通的,绝非妄言,恰恰是基于他对鲁迅的深刻理解。

当年左联的某些人,表面上因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对鲁迅先生恭恭敬敬,骨子里却极度厌恶鲁迅先生——这恰如后来他们对待毛主席。

毛主席与鲁迅先生有没有分歧呢?当然也是有的,例如,毛主席同中医工作者谈话时说到,“后来他(鲁迅)父亲病死了,鲁迅对中医很有看法不信中医。他的这个观点不大对。他找的是庸医,不要受这个影响。”但这点分歧,只要是站在为国为民的立场,相信看到150万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依靠中医药解决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的事实,鲁迅先生对于中医的印象应该也会彻底改变。

所以,鲁迅先生活着会怎样?那些好事者大概要失望了。假若鲁迅先生——这位文化革命的旗手再活三四十年,好事者无非是多一个攻击、诽谤的对象罢了!

毛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毛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便是演绎性质的假设,也要基于客观的历史背景和事实。

顺着好事者的这个命题,我们不妨也来推论一下“雷锋活着会怎样?”

“雷锋”是时代的产物

雷锋同志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长沙简家塘一户贫苦农民家里。雷锋3岁时爷爷被地主活活逼死;雷锋的父亲曾遭国民党逃兵毒打,后又遭日寇毒打,久病无钱医治,不久离世;雷锋的哥哥12岁就做了童工,劳累过度、无法休息,最终得肺结核而死;雷锋的弟弟3岁便饿死家中;更不幸的是,雷锋的母亲在1947年受到地主凌辱之后悬梁自尽。雷锋7岁就沦为孤儿,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和自己的流浪下,艰难地活了下来。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1950年,10岁的雷锋当上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开始,雷锋分得3.6亩耕地,还有一些生活用品。1950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雷锋入刘家祠堂小学读书。1954年,雷锋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被选入中队委员。1956年小学毕业后,雷锋先后在生产队做秋征助理员,在安庆乡政府当了通信员等工作。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就职,县委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3月16日,在《望城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1958年9月,雷锋响应号召,到东北的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同年秋,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10月,由原名雷正兴改为雷锋。1959年8月20日,报名到鞍钢弓长岭矿山参加新建焦化厂工作。因为表现优秀,没有政审表的雷锋于1960年1月“破格”入伍。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入伍后的事迹随着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广为人知,在此不再赘述。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这句话在雷锋同志身上有着深刻的诠释,雷锋正是时代的产物。雷锋同志生前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将雷锋精神表述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就把雷锋庸俗化了。雷锋同志生于旧社会,他个人以及整个家庭都在旧社会遭遇了巨大的苦难,对于地主阶级有着深刻的阶级仇恨;是毛主席、是共产党带领工农大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让天下的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让雷锋获得了新生,所以雷锋对毛主席、对工农大众有了浓浓的阶级感情。雷锋同志情感中出现的“春天”与“冬天”的两极也就完全合乎情理了。

正是因为“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才让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和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为了人民的红色江山奋不顾身。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无数个“雷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产生了,那是一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时代。

雷锋读毛主席的书

雷锋读毛主席的书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这是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一位老妇人但是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车夫冒着被人讹诈的危险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对鲁迅伟大的一生来说,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鲁迅对下层民众深沉的爱——他对阿Q的“怒其不争”,亦是因为“哀其不幸”,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车夫的负责任与小说中“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这种对比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了劳动者的朴实无私。

《红灯记》里李奶奶对邻居慧莲唱道,“穷不帮穷谁照应?两个苦瓜一根藤。”这就是阶级感情。

从《一件小事》里的车夫到新中国的雷锋,他们都只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一员。处于被压迫阶级而不自知的车夫会去自发地帮助一个同样贫苦的老妇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已经觉悟起来的雷锋,则是自觉要一生为人民服务。“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雷锋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雷锋同志比毛主席晚生了整整47年。就是这47年,几千万人流血牺牲建立的新中国,让如同雷锋这样的几万万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在这苦难征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为雷锋的几万万劳苦大众获得真正的新生提供了无穷瑰宝。

毛主席则比鲁迅先生晚生12年。从鲁迅到雷锋,间隔了整整两代人的时间;中间的毛泽东,将鲁迅未竟的事业进行了下去;阿Q式的人物走了,雷锋式的战士来了,这便是鲁迅先生所希冀的“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从鲁迅到毛泽东,再从毛泽东到雷锋,因为共同的阶级立场和理想,他们的命运跨越时空、在革命历史的洪流中被连结在了一起。无论是讨论“鲁迅活着会怎样”,还是讨论“雷锋活着会怎样”,都不能回避这个前提。

“雷锋活着会怎样?”

雷锋这个典型被发现于雷锋因公殉职之前。1960年下半年,解放军工程兵在武汉举办毛泽东着作学习班。除工程兵机关部分干部参加外,还邀请了各军区工程兵团以上干部参加。时任工程兵政治委员黄志勇提出要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大家提出两个人:一个是长沙工程兵文化学校的一位干部学员,学习笔记写得好;一个是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的雷锋,不仅学得好,而且行动多。黄志勇和大家分析研究后,选择了雷锋这个典型,并由沈阳军区第一任工程兵部主任王良太负责收集整理雷锋的事迹材料。黄志勇看了雷锋的材料后,要求各单位立即组织指战员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雷锋的事迹,把雷锋的共产主义风格,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此后,一个学习宣传雷锋的活动在全兵种掀起,好人好事大量涌现。1962年8月,雷锋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毛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全军热烈展开。

1965年8月,黄志勇调任装甲兵政治委员。1969年4月,黄志勇在九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9年10月,黄志勇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总政治部成立临时党委,黄志勇任副书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黄志勇被撤职审查。

关于黄志勇被审查,是受到“九一三”事件的牵连,但具体原因说法比较多。当时的基本结论是黄志勇在总政参与篡权,对军队问题负有重要责任;凯迪网的一篇帖子说“九一三”与黄志勇无关,只因为他在参观林家湾时为林彪打抱不平;1984年12月的审查结论是黄志勇在wg初期主持装甲兵党委工作期间,贯彻执行错误理论和错误指示,犯有严重错误,按副兵团职待遇离休。

无论黄志勇是否参与了“九一三”事件,以黄志勇当时所处的位置,他都应当对“九一三”事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黄志勇最终的离休却与其wg初期主持装甲兵党委的工作有重大关系。而作为黄志勇发现的学毛典型雷锋,如果没有因公殉职,到1966年必然也是会紧跟毛主席,其到76年以后的命运恐怕也会与黄志勇相似。

1996年上映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因一次意外车祸造成雷锋死亡,随后,乔安山留下一系列不是雷锋又恰似雷锋的事迹的故事。

当年这部片子火爆的时候,叫好声一片。之所以这部影片能获得群众的认可,除了乔安山的感人事迹,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90年代的时代背景,这恰恰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90年代,乔安山在长途汽车公司当驾驶员,上来了七、八个站长亲戚,都不买票。乔安山对陈站长以权谋私的行为坚决抵制,把他们轰下了车,为此得罪了陈站长。汽车行驶途中,一哑巴拦车,他女人难产,乔安山没按规定行车,及时地将产妇送到医院。有一次,乔安山驾车救起一位被车撞伤的老人,并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老人在家人的压力下,违心的指认是乔安山撞了他,老人女儿还指责乔是用车“撞死雷锋的元凶”。安山痛心,家人寒心。最终,撞伤老人的司机找到了,老人的良心也受到谴责,拉着乔安山的手,认了错。

最后是乔安山与其亲生儿子乔兵之间语言和思想观念的交锋:乔兵从他爹助人为乐的辛酸事和路遇车匪路霸,车陷泥泞无人助等经历中,认定“雷锋精神已不存在”,乔安山则始终坚信“雷锋精神将世代永存”……

乔安山其实是“雷锋”的时代投影,真正的雷锋精神是否还能够“世代永存”是值得疑问的。到了新世纪,乔安山曾经遭遇的问题已经成了民众普遍焦虑的“扶不扶”的社会现象;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越来越形式主义,被民众讽刺为“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如果雷锋还活着,乔安山的遭遇恐怕便是雷锋所要面临的遭遇。当然,雷锋以其坚定的立场和信念,依然会坚持做“雷锋”。但是,当雷锋看到那些逼死他母亲、累死他哥哥的乡绅们穿着西装回来了,他又该作何感想呢?他哪怕每天做十件好人好事,也无法改变三亿农民工的命运。雷锋如果还活着,该是多么的痛苦、愤怒与无力啊。老年的雷锋是会像今天的网络左翼一样奋笔疾书,还是会怎样?这留给了我们无限遐思。

而雷锋如果活到了今天,互联网兴起,历史虚无主义横行,他所要面对的将是自己过往事迹的“污名化”,这是另一种悲哀。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桂启洪个人网站 » 雷锋活着会怎样?——纪念毛主席诞辰126周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